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受权发布:山东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提出的关于山东发展“凤凰涅槃、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正加快推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省直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组织编制了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讨论通过,现陆续在省政府网站和大众网上刊登。  

  山东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山东金属学会

  2014年10月

  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为加快推进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有色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领域,它和黑色金属共同构成现代材料体系,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材料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常用的十种有色金属包括铜、铝、铅、锌、镍、锡、锑、镁、钛、汞。我省有色金属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一)产业分布比较集中。

  2013年底,我省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采选企业93家,冶炼及压延加工企业426家,六种金属矿(铜、铝、铅、锌、镍、锡)年产金属量1.12万吨,还生产少量的镁及镁合金、金属镓。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是铝、铜冶炼和加工,本方案重点研究铝、铜冶炼和加工。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主要分布在聊城、滨州、烟台、东营、临沂、济宁和淄博7市。铝冶炼能力滨州市占68.1%,聊城市占16.9%,烟台市占10.7%;铜冶炼能力东营市占40.8%,聊城市占37.4%,临沂市占13.6%。

  (二)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我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铝铜)769万吨,位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的19.1%。氧化铝、电解铝、铝材产量分别为1581、672、879万吨,均列全国第一位,分别占全国的35.6%、30.5%、22.2%。电解铜、铜材产量分别为97 、60万吨,分别位居第3位、第6位,分别占全国的14.2%、4.0%。

  (三)经营状况良好。

  近年来,我省有色金属企业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加强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生产工艺装备水平,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大幅提高。我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从2009年的206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769万吨,年均增长30.1%,其中电解铝年均增长35.0%,电解铜年均增长11.6%;有色金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4.0%。总体上,近五年我省铝冶炼和加工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铜冶炼和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3年,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27亿元,占全国的14.0%,居全国第一位;利税总额553亿元,占全国的18.9%,居全国第一位,;利润总额402亿元,占全国的23.5%,居全国第一位。

  主要企业盈利水平较高,南山铝业、山东宏桥新型材料、信发铝业、丛林铝业、东营方圆、祥光铜业、中色奥博特等企业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和应用了一批先进技术,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产品,部分新产品产量列全国第一位。截至目前,共取得专利1000余件、获奖科技成果60余项、起草各类标准108个,为全国、全省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山铝业的“高性能高精度大卷重宽幅铝合金板带加工技术及产品—罐体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高速铁路列车、城际轨道交通用铝型材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丛林铝业自主研发万吨挤压机,生产380A动车组车体型材和直径400mm的无缝铝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鲁丰铝业药用铝箔和家用铝箔的产量均列全国第一。

  ——祥光铜业项目一期以集成化创新为主导,集中了以“闪速熔炼+闪速吹炼”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二期建设以自主创新为主导,采用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旋流”铜冶炼工艺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年生产矿产阴极铜50万吨的能力,其技术先后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营方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及装备”,能源消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金升集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成为我国首家采用自主研发回转式精炼炉的企业,被国家批准列为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五)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

  近几年,通过技术创新和装备大型化、现代化和自动化,我省有色金属企业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能耗指标不断改善,部分企业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如,东营方圆铜冶炼综合能耗降至275 kgce/t,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国内最好企业相比,低15 kgce/t;信发铝业铝锭综合交流电耗13350kwh/t,处于国内最好水平,比第二位低53 kwh/t。

  祥光铜业获得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第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有色金属行业能效及环保标杆企业称号;信发集团被列为第一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级信发生态工业园、国家级生态型循环铝工业示范基地;东营方圆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金升集团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园区。

  (六)产业集中度高。

  我省生产氧化铝的企业4家,产能2417万吨,其中前两家2000万吨,占全省产能的82.7%;生产电解铝的企业7家,产能933万吨,其中前两家779万吨,占全省产能的83.5%。魏桥集团、信发集团电解铝产量在全国分别排在第一位、第四位。我省氧化铝生产企业均达到合理规模。

  我省铜冶炼企业有4家,工艺装备先进,电解铜产能147万吨,其中前两家企业产能115万吨,占全省的78.2%。祥光铜业生产规模位于全国第四位。我省这四家企业均达到合理规模。

  (七)产业集群特色鲜明。

  1、茌平信发工业园区:以信发集团铝电项目为主体,形成了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碳素、氟化盐、烧碱、聚氯乙烯、电石、石灰、真空制盐、中高密度板、铝深加工等产品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具备年产氧化铝800万吨、电解铝158万吨、铝材140万吨、烧碱170万吨、聚氯乙烯70万吨、铝合金轮毂100万只、散热器250万台、铝轧杆54万吨、金属粉末1.2万吨的能力。形成了以氧化铝为主的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电石渣脱硫综合利用、赤泥提沙、提铁、炼铝、粉煤灰制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电为主的电解铝、碳素、冰晶石、氟化盐、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2、龙口市铝及铝制品产业园区:生产企业21家,氧化铝产量175万吨,电解铝产量84万吨,铝材产量148万吨,产品涵盖了铝合金板带箔材、型材加工及精密铸造等,形成了以南山集团为龙头,电—铝—材能力匹配的完整生产体系,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铝及铝合金加工生产基地。龙口丛林中德车体公司,年产地铁、轻轨及高铁车辆大部件模块350辆,轨道列车车体模块3000辆。丛林汽车公司是国家汽车公告目录内唯一的铝制汽车生产企业。龙口市丛林铝合金船舶有限公司生产铝合金工作船、特种船、游艇、钓鱼艇、消防艇、军用冲锋艇、拖船等产品。

  3、邹平铝及铝加工产业园区:以魏桥铝业为龙头,齐星铝业、创新金属等为骨干的电—铝—铝加工产业园区。

  4、阳谷县铜及铜材深加工产业园区:以阳谷祥光铜业为龙头,阳谷电缆、祥瑞铜材等为骨干的铜冶炼及铜材深加工园区,产业链条完善,上下游配套齐全,建立了“再生资源利用—铜冶炼—精深加工—稀贵金属回收与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共生体系,现已形成年产矿产阴极铜50万吨、再生阴极铜10万吨、黄金20吨、白银600吨、硫酸180万吨以及铂、钯、硒、碲等稀有金属1000吨的生产能力,现加工能力。到2020年,铜及铜加工产业形成年产90万吨阴极铜、60万吨深加工产品、20吨黄金、600吨白银、1000吨稀有金属以及35万吨再生铜拆解能力的生产规模。

  5、东营铜及铜制品产业园区:以东营方圆为龙头,规模以上企业8家,主要产品有阳极板、阴极铜、铜板、带、棒、管等。2015年阳极板、阴极铜、铜深加工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30万吨、120万吨、120万吨。

     

    

  我省炼化企业主要有中央企业、央企控股企业、地方企业3类,一次加工能力合计1.89亿吨。其中,中央企业一次加工能力3700万吨,占19.6%;央企控股企业3950万吨,占20.8%;地方企业11265万吨,占59.6%。

    

  2013年全省纸及纸板产量1780万吨,同比增长4.1%,其中机制纸占55%,机制纸板占4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80亿元,同比增长4.42%,利税同比增长5.66%,总资产1450亿元,纸张出口量110万吨,出口交货值60亿元,产量、效益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是国内最大的轮胎生产省份,轮胎企业数量、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出口量连续11年居国内首位。2013年,全省共有轮胎生产企业287家,共生产各种规格轮胎外胎4.25亿条(包括部分小型轮胎、摩托车胎、力车胎)。其中,全钢子午胎生产企业33家,产量 6228万条,占全国总量的58%;半钢子午胎生产企业24家,产量17900万条,占全国总量的49%。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为巩固提升我省纺织服装行业竞争优势,制定本方案。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生物医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为促进我省医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制定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