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未来产业发展"新"字打头 山东东营未来产业已崛起

    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1998年,成立6年的山东省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产业仅有方圆有色金属一家企业。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当年的“独苗”已成长为参天大树,先后成立了鲁方金属、方泰金属及方圆有色金属技术服务公司。在其带动下,区内周边天圆铜业、亨圆铜业、金圆铜业、博达线缆等一批有色金属深加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多年下来,区域内有色金属企业之间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发展成为互通有无抱团发展,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比如天圆的阳极板出售给方圆,方圆的阴极铜出售给亨圆、天圆、天信,天圆、亨圆的低氧铜杆出售给金圆、迪赛等。“公司之间距离较近,原料运输靠叉车就可以完成,企业之间已建立起了良好的互信关系。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渐壮大和企业间的联系逐渐紧密,良好的产业环境为企业向产业深层次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

    目前,该区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生产企业8家,以生产阳极铜、阴极铜和铜加工材为主,形成了年产阳极铜90万吨、阴极铜7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8万吨、精密铜管及内螺纹铜合金管4万吨、电线电缆27000千米等生产能力,同时还具备年产黄金20吨和白银600吨的生产能力。

    2015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全国唯一的“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此外,该区还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规模优势显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具备年产高端纳米级材料3000吨、纳米级复合氧化锆材料1500吨、喷墨打印用陶瓷墨水材料3000吨等生产能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上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这样一份成绩单背后意味着该区在新材料方面具备独到产业优势。

    该区已经形成了原料加工、材料合成、精细化工紧密衔接的新材料产业链,并且国内最大的高端纳米级材料和陶瓷墨水生产基地坐落于此。在此基础上,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材料规模优势逐步显现,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纯超细钛酸钡系列粉体和多层陶瓷电容器用系列粉体企业,生产的高纯钛酸钡等主打产品已经占据国内90%的市场,占据国际市场10%的份额;山东国瓷康立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有国内最大的陶瓷墨水生产基地;山东东昌精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研发成功和最大的锰基汽油抗爆剂生产企业。规模优势同时为上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资本。

    国瓷材料的纳米钛酸钡等主打产品进入韩国三星、美国JDI、日本村田、日本京瓷等全球知名公司的供应体系,逐渐占据全球供应链的制高点。国瓷康立泰的“康立泰色釉料”远销国际高端陶瓷产品中心意大利、西班牙,得到客户的广泛赞誉及认可。东昌精细化工锰基汽油抗爆剂产品远销美国等国家。

    新能源产业市场开拓稳步推进

    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按照高起点规划,生产设备水平和生产技术均达到领先水平。天信光伏通过引进德国ASYS公司的先进设备技术,建设年产300MW太阳能电池l片及2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整套生产线设备配置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该区新能源企业也在进行着产业技术的研发。

    海利丰地源热泵的外置一体式二次冷凝多功能单螺杆地源热泵机组,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给予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度评价;恒宇新能源自主研发了复合电解质膜的制备方法、蒸汽加热反应釜、等核心专利技术。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自主研发,开发区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迅速。

    据了解,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新能源企业10余家,形成了涵盖光伏产品及发电、风电、热泵、LED节能产品、锂离子电池、燃气内燃机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区内新能源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海利丰营销网络正从东营扩大到省内,从省内幅射到全国。恒宇新能源与临沂沂达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山东沂星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产业化示范合作关系,借助外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记者 马高超)

    吸引高端人才走进东营 留在东营

    6月18日,来参加东营·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未来产业论坛暨有色金属产业对接会的,有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创业人才,都是各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会上,他们为东营未来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未来他们中许多人的先进理念、领先技术、科研成果在东营开花结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东营的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特别需要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领带动。为吸引高端人才走进、留在东营,东营市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给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搭台子”。东营这座石油之城、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科技型城市。

    企业“缺”什么样的人才 就引进什么样的人才

    东营市通过开展调研活动,把握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多部门联合开展以“核清底数、摸清需求、查清问题,送政策、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政策“三清两送”活动和四大产业集群高端人才项目需求调研活动,面向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人才底数、人才需求、技术难题。

    在编制“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东营市征集人才发展规划项目,明确紧缺人才引进培养的重点和工作努力方向,确定“补”什么样的人才,为企业精准储备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开展系列高端人才对接活动,也是东营市精准引进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高端人才对接会、专场洽谈会等系列活动,建立高端人才与产业集群“无缝对接”机制。今年,东营市计划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主动对接重大产业展会,开展系列高端人才对接洽谈活动。2016年5月,东营·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产业高端人才洽谈会在广饶举行,分橡胶轮胎产业组和汽车配件产业组进行了对接洽谈,初步达成技术和项目合作意向近40个。此次又举行了未来产业论坛暨有色金属产业对接会。

    东营市开展“双十双百”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已赴欧美举办7场新闻发布会,设立7处海外人才工作站,150余人与东营市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直接引进培养国家“千人计划”5名,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9名。设立人才专项储备编制,积极开展“百名博士进东营”和“名校英才进东营”活动,引进优秀人才108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留”住人才

    美国普渡大学副校长、教授、“千人计划”学者周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千人计划”学者、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学者赵宝军的研究成果都已落地东营市方圆集团。在采访中,他们提到,政府的扶持政策、企业经营者对人才和科技的重视等因素吸引他们来到东营。

    为让优秀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东营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市财政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奖励和培养。县区也都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垦利县、开发区专项资金规模均达到2000万元,最大限度为人才引进、科技研发等提供资金支持。去年全市拿出1300余万元对评选出的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东营市出台《东营市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可获得30-100万元的资金扶持;服务四大产业集群的人才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每年可获得20万元的奖励。黄河三角洲学者工程对领军人才或团队分别给予100万元的经费资助。

    引进人才也培养人才

    东营市实施黄河三角洲学者工程,围绕全市重点行业、产业、领域和学科,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目前,已选聘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领域60名专家。

    开发高技能人才,连续举办多届黄河口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省率先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将评价权交给企业,调动用人主体人才开发的积极性。

    探索人才评价权力下放企业的创新实践。实施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规划成立东营创新创业大学、中关村黄河口创业学院等创业培训平台,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举办专题培训10多期,组织“清华大学送教东营暨创新驱动名师讲堂”活动3期,培训企业负责人1500余人次。

    人才的引进培养需要平台,东营市开展创业载体建设行动。去年新评估认定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家,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创客空间9家。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4处,省级5处。全市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492个,去年增加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22个。(记者 李红佳)